- 閲讀
- 點贊
- 最早
- 最新
- 熱門
- 回復
首頁 / 传统文化
二十四孝(25) 传统文化(7) 太上感应篇(8) 孝经(18) 王凤仪嘉言录(31) 王凤仪言行录
孝经 丧亲章第十八
子曰: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偯①,礼无容②,言不文③,服美不安④,闻乐不乐⑤,食旨不甘⑥,此哀戚⑦之情也。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⑧。毁不灭性⑨,此圣人之政也。丧不过三年⑩,示民有终也。为之棺、椁、衣、衾而举之;陈其簠、簋而哀戚之;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;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;为之宗庙,以鬼享之;春秋祭祀,以时思之。生事爱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尽矣,死生之义备矣,孝子之事亲终矣。
注释
①不偯(yǐ):是指哭的时候,哭声随气息用尽而自然停止,不能有拖腔拖调,使得尾声曲折、绵长。偯,哭的尾声迤逦委曲。
②礼无容:这是说丧亲时,孝子的行为举止不讲究仪容姿态。
③言不文:这是说丧
分類:
孝经 | 閲讀: 197 | 2024-03-18
孝经 事君章第十七
子曰:“君子之事上也,进①思尽忠,退②思补过,将顺其美③,匡救其恶,故上下能相亲也④。《诗》云:‘心乎爱矣,遐不谓矣。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⑤?’”
注释
①进:上朝见君。孔传:“进见于君,则必竭其忠贞之节,以图国事,直道正辞,有犯无隐。”
②退:下朝回家。
③将顺其美:这里是说,君王的政令、政教是正确的、美好的,那么就顺从地去执行。将,执行,实行。
④上下能相亲也:概括而言,臣能效忠于君,君能以礼待臣,君臣同心同德,就能相亲相爱。孔传:“道(导)主以先王之行,拯主于无过之地,君臣并受其福,上下交和,所谓相亲。”
⑤“心乎”四句:语出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。原诗相传
分類:
孝经 | 閲讀: 210 | 2024-03-17
孝经 感应章第十六
子曰:“昔者,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①;事母孝,故事地察②;长幼顺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③。故虽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④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⑤。宗庙致敬,不忘亲也。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。宗庙致敬,鬼神著⑥矣。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⑦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《诗》云:‘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不服⑧。’”
注释
①“明王”二句:明王能够孝顺地奉事父亲,也就能够虔敬地奉事天帝,祭祀天帝,天帝能够感受,能够明了孝子的敬爱之心。孔传:“孝,谓立宗庙,丰祭祀也。”
②“事母孝”二句:明王能够孝顺地奉事母亲,也就能够虔敬地奉事地神,祭祀地神,地神能够感受,能够清楚孝子的敬爱之心
分類:
孝经 | 閲讀: 196 | 2024-03-16
孝经 谏诤章第十五
曾子曰:“若夫慈爱①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子曰:“是何言与②!是何言与!昔者,天子有争臣七人③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;诸侯有争臣五人④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争臣三人⑤,虽无道,不失其家;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⑥;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,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;臣不可以不争于君;故当不义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!”
注释
①若夫:句首语气词,用于引起下文。慈爱:指爱亲。慈,通常指上对下之爱,但也可指下对上之爱。
②与:通“欤”(yú),句末语气词,表感叹或疑问语气。
③天子有争臣七人:旧注说,天子的辅政大臣有三公
分類:
孝经 | 閲讀: 206 | 2024-03-15
孝经 广扬名章第十四
子曰: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①;事兄悌,故顺可移于长②;居家理,故治可移于官③。是以行成于内④,而名立于后世⑤矣。”
注释
①“君子”二句:这是儒家学者“移孝作忠”的理论。孔传:“能孝于亲,则必能忠于君矣。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。”
②“事兄”二句:孔传:“善事其兄,则必能顺于长也。忠出于孝,顺出于弟。”
③“居家”二句:指家务、家政管理得好,就能把管理家政的经验移于做官,管理好国政。孔传:“君子之于人……内察其治家,所以知其治官。”
④行:指孝、悌、善于理家三种优良的品行。内:家内。
⑤名立于后世:由于在家内养成了美好的品德,在外必能成为忠臣,成为驯顺
分類:
孝经 | 閲讀: 185 | 2024-03-14
- 1
- 2
- 3
- 4
- 5
- 6
- 7
- »